12月4日,《中國安全生產報》二版頭條以《最耀眼的一抹紅,見證安全管理》為題,報道了集團滄州管業大廈項目部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典型做法,以下為具體報道內容。
河北建工集團滄州管業大廈項目部“拉網式總動員”,樓蓋到哪一層,消防栓就接到哪一層
最耀眼的一抹紅,見證安全管理
■□本報記者 孫亞飛 通訊員 李懷生
樓在一天天拔高,李學東也在一次次刷新自己的爬高記錄。作為河北建工集團滄州管業大廈項目部的安全主管,李學東每天都要到作業面檢查兩三遍,從打地基開始,一直到現在的第29層。
樓越蓋越高,安全防護設施的搭設越來越難,現場安全管理難度不斷增大。面對這一現狀,該項目部自有妙招——安全管理“拉網式總動員”,安全投入“用在刀刃上”,安全工作細致到樓蓋到哪一層,消防栓就接到哪一層。
對安全從來“不含糊”
有著20來年安全管理經驗的李學東,對該項目部印象最深刻的是,各級對安全工作從來“不含糊”。
這“不含糊”首先體現在人力上。據介紹,河北建工集團及各分公司在人力配備上遵循金字塔結構,強化生產一線的管理力量,為滄州管業大廈項目部組建了能力過硬的管理團隊。在此基礎上,該項目部成立了由16人組成的安全領導小組。這16人中,既有項目經理、副經理,還有勞務隊的負責人。安全領導小組制定安全管理目標,把責任分解到管理人員和各施工班組。班組建立安全活動制度,每月對全員進行安全考核。
這被李學東形容為“拉網式總動員”,“安全管理不是安全員一個人的工作,而是企業上下所有人的事。每個人肩上都扛著兩樣東西,生產和安全。生產是任務,而安全是責任,是保證”。
其次是財力、物力投入“不含糊”。該項目部不斷完善安全防護、監督設施,安裝了無死角監控系統、全集成升降防護系統、防護棚、現場消防系統等。錢要“用在刀刃上”,該項目部現場使用的安全帽、安全帶都附有合格證和產品說明書。此外,在電梯井口用1.8米高鋼筋做定型柵欄門,水平預留洞小于1.5平方米的洞口用模板封閉嚴密,大于1.5平方米的設置防護欄桿并用安全網防護,嚴防跌落傷亡事故的發生。
截至目前,該項目部在安全防護、安全宣傳等方面的投入已超過了200萬元。
由“怕”變“請”
該項目由河北建工集團總承包,具體施工則由勞務分包隊伍完成。項目部的各項安全措施能否落到實處,勞務隊的服從管理和密切配合是關鍵。
其實,兩者的關系還真緊張過。勞務隊隊長舒華勇起初覺得,該項目部制定的安全措施太嚴格,落實起來比較麻煩,且費工費料費時。為此產生了抵觸情緒,也害怕項目部一次次的安全檢查。
記者跟隨李學東在施工現場參觀時,恰巧碰到了正在檢查安全的舒華勇。身材瘦小的他,操著一口濃重的四川口音說:“我干這一行已經30多年了,帶出來的工人都是四川老鄉,他們跟著我闖南跑北,保證他們生命安全、身體健康,才是最重要的。”如今的他,經常主動請李學東到現場“挑毛病”。
是什么,讓舒華勇由“怕”變“請”?原來,工人們曾連續出的兩次工傷,讓他對安全生產不敢抱有僥幸心理。更重要的是,他認為“項目部的安全教育讓人心服口服”。
該項目部在施工區和材料堆放區的隔離墻設立的安全文化墻,足有五六百米長。記者看到,文化墻上既有活靈活現的漫畫,又有真實圖片的還原,再加上文字的點撥,讓工人時時想安全、學安全。在文化墻不遠處,“周一安全教育會”幾個大字非常醒目。據介紹,這是該項目部專門設置的全員開展安全學習和活動的場所。再翻開該項目部的安全教育培訓記錄表,培訓主題、培訓工種、主講人,時間、目的等一項項內容清晰明了。
“領導來與不來,都一樣”
離在建樓房不遠的一個鋼筋加工棚,三面被圍擋起來。據介紹,鋼筋焊接需要隔光作業,以防傷到別人的眼睛。只見一名焊工頭戴安全帽,腳穿絕緣靴,手持電焊罩,正在作業。他身旁兩三米遠處,整齊地擺放著兩個滅火器。
“每一項作業都要嚴格按照安全操作規程來,不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才這么做。領導來與不來,都一樣。”李學東說。
記者乘著升降機到了第23層,又順著裸露的鋼筋臺階爬到了距離地面118米的第29層,一路上李學東不斷叮囑“小心碰頭”、“注意腳下”。
29層在建作業面,鋪滿了鋼筋。幾十名工人正在作業。
離兩名焊接工人不遠,矗立著一根1米多高的水管,水管的上端,連接著一個拳頭大小的消防栓。消防栓是鮮紅色,與周圍鋼筋和水管的鐵銹色形成強烈反差,分外醒目。
其中的一名焊工告訴記者,樓蓋到哪一層,消防栓就要接到哪一層。一旦發生火災,可立即用消防栓管道的水撲滅。
再過不到一個月,再升高兩層,這棟樓就要封頂,屆時它的高度將達到127米,成為名符其實的滄州“第一高樓”。